试论志书的政治质量

  南海区方志办  陈金源

   

      志书属意识形态范畴,是精神产品。意识形态工作就要有一个指导思想问题,有一个政治观点和政治方向问题,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志书又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编纂的出版物,是官书,地情书,国内公开发行,存史资政,留存后世,千秋大业,流芳百世。因此,志书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志书质量体现在志书编纂全过程,而政治质量则是志书的第一质量。

  

  志书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志书的价值所在。志书质量的标准:一是观点鲜明正确;二是资料真实可靠;三是体例完备严谨;四是篇目结构合理;五是内容充实深刻;六是时代特色突出;七是地方特点突出;八是语言朴实简洁;九是遵守保密规定;十是行文规范准确。总之,一部志书的质量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质量是政治质量。政治质量出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不可弥补的。

  政治质量是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包括涉及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问题。政治质量是志书的第一质量,是志书的“灵魂”。有位方志专家说,如果把志书比做人,政治观点是灵魂,资料是血肉,结构是骨骼,语言是细胞。政治观点是检验志书质量的首要标准。在第二轮每一部新编志书的凡例中,首条都明文规定:本志编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存真求实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发展观记述境内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状。

  志书政治质量总的要求是:一、志书要体现党的领导作用;二、要站在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维护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三、要适当充实建国前的记述内容,以增加新旧社会的对比度;四、要充分记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内容;五、要用正确观点记述历史和现状。总之,志书的政治质量,不仅体现在政治部类的质量,它还体现在整部志书的各个部类和各方面的记述之中。

  

  1990年全国地方志工作纪要》指出:“要特别注意志书的政治质量。地方志不是个人著作,它历来是‘政书’、‘官书’,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志稿的编纂人员及审稿人员,要严格把好政治质量关,政治质量出问题,就一票否决了,不能公开出版发行了。

  最近,笔者曾先后审阅南海镇(街道)志稿、部门(专业)志稿500余万字,发现有不少志稿的记述,政治观点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现择录几例,以引起志书的编纂者和审稿者注意,使志书的政治观点符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确保志书的政治质量。

  志书的政治观点体现在哪里?

  (一)志书的政治观点,体现在对中国历史的准确认识和记述。

  志书虽然记述地方的历史和现状,但与中国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如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不甚了解,也会出现政治观点问题。

  在《南海市A镇志》稿中,有这样的记述:

  19世纪清朝时代,社会形势稳定,农业生产也能解决温饱,农民经济支配除了日常粗茶淡饭之外,在欢庆传统节日也能丰餐加菜。

  19世纪中国社会“稳定”、农民“解决温饱”,还吃上“丰餐加菜”么?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1840年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与外国侵略者相互勾结,对人民加重压榨,社会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在《南海市B镇志》稿中,有如此记述:

  1928~1935年,政局较为安定,经济有所发展,私立及私塾学校大量发展时期,业余职业教育就已经出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么?中国现代史告诉我们:1927~1937年,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边“清党”,边对红军进行“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共产党员由30万人减到4万人,红军由30万人减到3万人,革命处于极严重失败。

  这两个镇志的编纂者,不但对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不深,又越境而书,因而对中国历史妄议、空论,于是出现错误的记述。这样的志书,岂不是成为一堆“废纸”了。

  (二)志书的政治观点,体现在对原始资料正确分析和使用。

  志书的政治观点,靠资料体现出来,用资料说话,以资料的科学排比体现观点,不妄加分析、评论,寓观点于资料的记述之中。照抄照搬原始资料,就容易出政治观点问题。

  在《南海市C镇志》稿中,照搬当时工作总结:

  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切实抓好各级领导班子革命化建设,掀起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

  广大贫下中农表示,决不能让资产阶级夺走他们已经失去的权力,不能让他们卷土重来。贫下中农再也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从而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志稿编纂者采用“文化大革命”时的原始资料(工作总结、新闻报道),没有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去统帅资料,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把有错误观点的原始资料,原封不动地直接抄入志稿,还以为这是“尊重历史”、“秉笔直书”呢。

  (三)志书的政治观点,体现在对资料的正确选择。

  《南海市志》(1979~2002)是一部记述南海市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资料性著述,反映南海市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与历史进程。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不存在直线发展。只记成绩,不记失误是不全面、不公正的,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但是,只记失误、记负面、不记纠正失误,或把失误归结于“改革开放”,那就更错了。

  在《南海市A志》稿中,出现这样的记述: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热潮,但社会刑事犯罪现象也突出,赌博犯罪尤甚,‘大耳隆’猖獗。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人口出生、计划生育一度出现回升的现象。

  志书的政治观点,主要反映在资料的搜集、选材和编排上。选什么资料、哪些排在前面,哪些排在后面,都是以一定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为指导的。编纂者把“人口出生回升”、“刑事犯罪现象突出”归结于“经济体制改革”和“邓小平南巡讲话”,这样选材,如此记述,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就出问题了。由此可见,志书的选材和记述手法是极其重要的。

  (四)志书的政治观点,体现在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志书使用规范的语体文,即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不用文言文、文白相夹的半文言文、方言、土语、俗语和口头语。要言之有物,言必有据。不使用模糊概念,用字用词要准确、具体,表达鲜明的正确的政治观点。

  新编《南海县志》有这样的记述:

  乾符元年(879年)五月,黄巢军陷广州。

  19491014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占佛山。

  编纂者把农民起义军“攻克”广州,写成“陷”广州;把人民解放军“解放”佛山,写成“进占”佛山。据《辞海》解释说,“陷”(沦陷),意为“被攻破,被占领”,领土为敌占领。“进占”(攻占),意为“占领、覇占”敌之领土。一字之错,政治观点就错了。由此可见,使用语言文字,要字斟句酌,要推敲再推敲,用语是“褒”还是“贬”,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志书的政治观点,体现在对宗教民族的记述。

  宗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宗教是宣扬唯心论、有神论的思想体系,所以,记述宗教的内容应慎之又慎。不要把教理教义、经典内涵、符篆忏语、法事科仪等记入志书之中,宣扬唯心主义。

  民族关系属敏感问题,处理得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志书编纂者要掌握好民族政策,准确地记好民族问题。

  广西有部县志稿,这样记述:

  解放前居住在本县的各少数民族中,瑶苗两族受压迫、剥削、歧视最严重,对壮、汉存在隔阂和戒防心理,就连到了现在,每当孩子哭闹时,有时老人还用旧话恐吓说:‘莫哭,莫哭,汉人来了。’

  编纂者如此记述,把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压迫混淆为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把阶级矛盾混淆为民族矛盾,观点错了。

  (六)志书的政治观点,体现在对民俗的记述。

  民俗是千百年来民间约定成俗的习惯和风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但是,民俗中也包含一些糟粕。如清明节,寄托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弘扬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但伴之而出的一些封建迷信,如对烧香烧纸钱进行详细的记述,志书就成为落后垃圾文化传播者了。

  广西有部县志,在“民俗”中记述:

  岁大旱,金溪令礼祈祷雨,到期沾市,结幡示应,民咸感之。

  这是从旧志上照抄照搬入志的,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因此,编纂者对民俗的定性要准确,观点导向要正确,切忌把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故事、民谚等记入志书。

  (七)志书的政治观点,还体现在对政治运动的正确理解和记述。

  志书如何记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政治运动涉及到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和政治观点。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编纂者要特别注意。

  在《南海市B志》稿中,是这样记述“大跃进”的:

  1958年春以来,出现全县生产大跃进的高潮,全县农村起了巨大的变化,到处呈现着大跃进的气氛,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全体代表对此感到满意,并对工作中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和缺点提出了批评。

  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地团结一致,继续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在《南海市C志》稿中,是如此记述“文化大革命”的:

  19674月下旬,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张竹钨,县革委常委江瑞莲亲自主持召开有各公社党委副书记参加的西樵会议,传达县委书记刘振本有关指示: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统帅,打一场以男结扎为主的节育措施落实的计划生育群众运动。

  1969224日,丹灶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以阶段斗争为纲,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并以此统率各项工作。19689月,贫下中农进驻学校,接管学校的一切权力,使教育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老师学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各村成立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公社将这些宣传队派进各村,清理阶级队伍,对地富反坏右分子实行专政。开展轰轰烈烈的斗批改运动,斗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斗争一切牛鬼蛇神。

  这些记述,都是肯定“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编纂者已“寓观点于资料记述之中”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编纂者没有用正确政治观点统帅资料;二是编纂者对资料不加分析照抄照搬;三是编纂者写作方法、语言运用不当。为此,志书编纂者必须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好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记述政治运动,才能确保志书的政治质量。

  

  志书的功能是“存史、资政、教化、为民。”存史为手段,资政、教化为目的,为民是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志书要有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保证志书的政治质量。如何才能保证志书的政治质量呢?

  志书的政治观点,不用编纂者明确提出,而是靠资料记述体现出来,寓观点于记述之中,以资料取胜。

  19585月,在全国要求国庆节发‘钢铁卫星’的形势下,江苏也迅速行动起来,从报纸的报道材料可以看出:9月上旬,‘全省20万钢铁大军日夜奋战’;9月中旬,‘省委号召200万钢铁大军连续突击,创奇迹、迎国庆’;9月下旬,‘省委号召300万钢铁大军苦战三昼夜,大放生铁卫星’;930日,‘3万座土洋高炉烈火漫天,400万钢铁大军激战炉前’;101日,宣布江苏成为日产‘生铁万吨省’,被列为全国9个‘万吨省’之一。

  这是《江苏省志》中的“大炼钢铁”,编纂者精心选材,运用巧妙的结构、朴实的语言,述而不论,生动形象地“记”,并寓“论”于“记”,编纂者的政治观点就在其中了。

  在‘清理阶段队伍’中,只需一张大字报‘勒令’,就要自动挂牌,手拿面盆或口盅、铁碗,边敲边说自己的‘罪行’,一遇群众质问,就得下跪回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公报私仇’,当即拳打脚踢,有的被打致残、致死。

  这是广东《封开县志》“清理阶级队伍”中的一段,很典型,有情节、可读性强,编纂者的政治观点已凸现记述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66月,洛阳出现‘造反’组织;8月,毛泽东的《我的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出现在洛阳街头,从而把洛阳的‘文化大革命’推向高潮。各种名目的‘造反’组织,以破‘四旧’为名,捣毁文物,破坏古建筑、烧毁古籍。他们在白马寺烧毁历代经书55884卷,砸毁佛像91尊。

  这是《洛阳市志》“破四旧”的记述,不仅严肃和科学,而且体现了用资料说话,寓观点于资料记述之中。

  《江苏省志》、《封开县志》、《洛阳市志》的编纂者,其政治观点不是体现在评论上,而是体现在资料的搜集、选材、语言和编纂技巧上。收集什么资料、选用哪些资料,运用什么语言,先记述什么、后记述什么,以及编纂的手法和技巧,所有这些,都是以一定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为指导的。每一部志书都是有鲜明政治观点的,这就是志书的“灵魂”。

  

    综上所述,志书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是资料著述。资料是志书的本质属性。志书政治质量,反映在资料的搜集,选取和编纂上。为确保志书质量,特别是政治质量,必须做到:编纂者在掌握大量真实可靠资料的基础上,熟悉消化、融会贯通,以科学的、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行选材,用志体语言准确记述;主编必须认真进行总纂,从篇目设计、搜集资料、筛选和鉴别资料、运用资料、写作技巧的全过程,都要严格认真把好政治质量关,使志书达到“存史、资政、教化、为民”的作用,成为地方最可靠、最有权威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