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当时仍处于高度计划管理经济模式,人民群众主要生活必需品包括粮油、煤、柴、肉、鱼、布匹等,须凭票供应,吃、穿、用、烧各类商品供应紧缺。据1979年统计,当年,市区居民猪肉定量25.1元,塘鱼9.15元,毛鸡3元,鲜蛋2元。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盼望尽快将经济搞上去,生活迅速得到改善。
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1978年8月,佛山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的市区贸易市场,允许农民进城销售自留地生产的农副产品,市场供应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管财贸市委副书记邓振南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发展经济,搞活市场,增加商品供应问题。邓副书记在会上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想办法把市场搞活,让市民吃到更多的活鱼、猪肉。随后市政府财贸办公室,提出了五条措施,一是放开价格,开展议价购销;二是增设网店,扩大销售,允许国营、集体到外地推销;三是进一步开放农贸市场,允许生产队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计划后,到农贸市场出售多余的产品。1979年3月21日,经市革命委员会同意,市粮油贷栈和供销贷栈正式开业,开展计划外的议购议销业务,这是佛山地区第一家由市场调节经营的商业企业。此举在全省引起轰动,吸引了外地商业部门人员前来参观。与此同时,允许各商业部门在抓好计划商品供应的同时,开展议价购销,一年来组织的议价商品有牛、水产品、粮油、豆类、水果等500多种,总额达1440万元,既丰富了市场供应,又促使价格不断下降。这样,就开始打破“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开放市场,放开价格。在市场商品不断增加情况下,1979年下半年,佛山市居民猪肉供应基本上凭证不限量,灯泡、元钉、肥皂、香皂、洗衣粉等六种商品从凭证改为敞开供应。
1980年,市委召开第四届全市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坚持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根据市委党代会精神,市财贸办公室提出,要调整商业体制,充分发挥集体商业的作用,在行业之间开展竞争。6月5日,邓振南主持召开商业会议,决定增设商业服务网点,缓解市场供应拥挤现象,方便群众生活,并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接着,市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康辛起草《关于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的若干规定》,就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的必要性、范围重点作了明确规定。7月15日,市革命委员会下发这个文件。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佛山商业逐步冲破批发零售分工。零售可以批发,批发也可以搞零售。集体发展278户,个体商贩发展356户,开始打破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效地增加市场供应,市场商品多起来了。其中百货类增21.3%,烟酒类增25.6%,交电类增25.8%,除石油类、自行车、缝纫机仍凭证供应外,其他工业日用品全部敞开供应。1956年以后脱销的发菜、鱿鱼、金菜、云耳、冬菇、蚝豉等食品又重新上市,一批传统的食品如牛肉、狗肉、羊肉、豆制品、海产品也敞开供应。
1981年元旦过后,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蔬菜生产基地,改进蔬菜购销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通过价格政策和经济措施,保证市场蔬菜供应,让群众吃上鲜嫩的蔬菜和肉类。初步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将禽、蛋从二类商品改为三类商品,取消派购,放开经营,议价购销。1983年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对蔬菜沿袭多年的统购包销政策进行改革,将统购包销改为统购17个品种(冬瓜、白瓜、萝卜、节瓜、椰菜、生菜、白菜、沙葛等),其余种类不予报销,实行议价收购,允许自由上市。过了二年(1985年),根据市场承受力加大的情况,市政府决定全面放开蔬菜市场,实行“三放”购销体质;即是一放上市任务,蔬菜品种种植由农民根据市场产销需要自行安排;二放价格,随行就市,产销见面,按质论价;三放流通渠道,国企、集体、个体都可经营。由于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极大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市场商品日益多起来,供应充裕,品种丰富,购买方便,终于结束三十年凭票供应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的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较早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放开价格,开放市场,以市场引导生产,在全国最早取消凭票供应商品的制度,为建立市场体制先行了一步。
(作者:佛山市人民政地方志办公室 麦文东,原载《佛山史志》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