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佛山地区的机器缫丝业对女性观念的冲击

  

  王丽娃

    

  【关键词】佛山  机器工业  缫丝  女性观念

  【摘要】佛山是手工业名镇,历史上丝织、冶铁和陶业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手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佛山“天下四大镇”的历史地位。鸦片战争后,新式机器的引进,冲击着佛山地区传统的手工业,而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佛山民众的观念。特别是女性独立、摆脱家庭和婚姻束缚的要求日盛,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生产技术特别是机器在工业方面的使用,改变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处于中国南大门的珠三角地区,成为机器进入的主要地区。而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又是手工业名镇,人口密集,具备了建立近代机器工厂的条件。正如苏耀昌所言:广东的南海、顺德、三水一带,原来是手工缫丝的一个集中地区。这里有大量的、以家庭女工为主体的手工缫丝工人。她们有长期的生产经验。这些都是这个地区较早地出现缫丝工厂的历史条件。[]苏耀昌:《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虽然采用的是“半机械化”,却是佛山地区机器工业的先声。此后,佛山地区的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涉及到丝织、造纸、火柴等行业。机器工厂的建立,女性成为工厂的主要员工,也使女性获得了要求独立的经济来源。笔者将通过叙述佛山地区近代机器工业的情况,考察其对女性观念的冲击。

  

  一、佛山地区机器缫丝工业发展概况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生丝在日本机制丝的冲击下,出口有所下降,在国际生丝市场的竞争力日渐削弱。70年代以前,手车“所缫之丝,异常粗劣,其价亦贱,其成本轻,起丝亦少。”民国《顺德县志》卷1,《舆地略·物产》。生丝质量粗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生丝出口,而生丝历来又是广东出口的大宗商品,这引起了国内外人士注目。《捷报》1873年5月3日“中国人必须严重地意识到中国生丝在欧洲的真正地位,并且尽一切力量加以改进。”要维持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就必须改革旧的缫丝技术,采取新式生产工具进行缫丝生产,机器和技术的引进迫在眉睫,否则在国际市场上找不到出路。因而,中国部分较早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在国外近代机器缫丝业优越性的影响下,把机器缫丝业的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兴办机器缫丝厂,以维护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中国民族机器缫丝业的发展。陈启沅便是其中较有成绩的一位。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国,他首先走访了上海、广州和其他大城市,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由于晚清政府对大城市的控制严格,对工业活动诸多限制,并且常常因财政上的困境而要求商人捐款资助地方政府,因而都不适合建厂。相比而言,珠江三角洲的产桑区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原料,受政府的控制小,比较适合建立工厂,陈启沅遂决定将工厂建在自己的家乡——南海县西樵简村。陈启沅自行设计监工铸造锅炉、机器、抽水、输水管等设备,经过一年时间,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启沅正式创建了名为“继昌隆”的缫丝厂,机车运转仍然用足踩,但轴架经过改革,运转比较灵活。虽然只是半机械化,但有冷热水喉,不用炭炉,因而出丝率大为提高,获利丰厚,引起了时人的诸多反对,“陈遂设厂澳门试办,制出之丝别为两种,一曰四角丝,运销美国;一曰六角丝,运销欧洲,成效渐著,继复设厂于南海西樵为内地倡,于是各处闻风兴起。纷向南海、顺德产茧地方竞相设立。”民国《顺德县志》卷1,《舆地》继昌隆创建成功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广大豪绅富贾“惟利是图,经年获利颇厚,故机器缫丝年多一年,众人争相仿效,到处开设机器缫丝厂。”《广东厘务总局奉查广东机器缫丝情况报两广总督件》,《清实录》光绪朝,第1128页,中华书局,1987。光绪三年(1877),同邑举人陈植渠、陈植恕创办了“裕厚昌”缫丝厂,“雇用女工四百余人”。(清)徐赓陛:《不自慊斋漫存》卷6,《学堂乡滋事情形第一禀》,光绪三十年(1905)刊本。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海县的机器缫丝厂发展至10余家,以官山地区为最多:简村5家、学堂乡1家;其他在吉水、大同各一家、南畔1家。宣统时期,南海县共有丝厂三十五家,其大致分布范围如表一:

  

                    表一:宣统年间南海县机器缫丝厂统计表

  设立地点

  厂 号 名

  设立地点

    厂 号 名

  石湾

  广纯 华纶 安记

  溶州 

  北栈 亨栈 广纯亨

  上圆

  锦纶章  均和兴

  陈坑

  广盛

  藜冲

  广同泰 

  水边

  悦荣

  湾头

  广纯昌

  奇槎

  妙栈

  石头

  新普利  同安

  沙头

  裕鸿祥  均栈

  大同

  义和昌  纬记

  贺丰

  广信经

  理教

  和栈

  吉利

  同和兴 安和兴

  苏窖

  和记

  吴村

  恒和昌 继纯昌

  上其

  绵泰长

  河窖

  庆丰成

  吉水

  广和生  莘纶

  简村

  世昌纶  利贞

  官山

  纶昌

  斗头

  绍经和  蕴成章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宣统年间南海县有机器缫丝厂35所,分布于县内22个乡镇。其中石湾、溶州各设3所,上圆、石头、大同、吉水、沙头、吉利、吴村、简村、斗头各2所,其余藜冲、湾头、理教,苏教、上其、官山、陈坑、水边、奇槎、贺丰、河教各设1所。姚绍书:《南海县蚕业调查报告》第4-6页,转引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第二卷,第367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南海县的统计表虽然看的出分布范围之广,但却无法了解其规模如何。而民国之后对顺德县的调查就比较详细了。

  同治十三年(1874年),顺德县首家机器缫丝厂在龙山堡开办。清光绪元年(1875年),大良北关开办了怡和昌机器缫丝厂。1881年以后,顺德的机器缫丝厂出现了创办的高潮,据民国农商部的调查报告,有明确创办时间的共有86家。佛山地区机器缫丝工厂的设立,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刺激了洋务派兴办缫丝工厂,如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五日,张之洞在上《开设缫丝局片》中道:“近十年来,上海、广东等处商人,多有仿效西法,用机器缫丝者,较之人工所缫,其价顿增至三倍,专售外洋,行销颇旺。于光绪十二年曾经海军衙门咨行粤省,劝导商民广为兴办在案。”可见,佛山地区机器缫丝的开设在全国来说虽不是第一家利用机器的工厂,但对广东机器工业的兴起,甚至是全国兴办机器工业高潮的到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机器缫丝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西樵创办了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两年后又仿建了四间,机器缫丝厂的建立,无疑使许多从事手工缫丝的手工业者濒于失业,从而出现光绪七年(1881)10月5日丝织手工业行会“绵纶堂”一千多工人捣毁学堂乡裕厚昌丝厂,接着去捣毁继昌隆丝厂的事件。这是新旧事物的交锋,清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站在旧的一方上的。当时南海知县徐庚陛在他的示谕中说:“一工之作(指机器缫丝),可抵十工之用,统计江浦一带,共有机器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工,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十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我国家民为邦本,非同国外裔上下征利之邦,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清)徐庚陛:《不自谦斋漫存》卷6,光绪八年版,第25-28页。结果陈启沅被迫将丝厂迁往澳门。

  尽管手工业行会与机器缫丝厂不断有冲击斗争,直到光绪年顺德大良仍有禁止缫丝厂的事情发生,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机械缫丝厂仍不断兴建。光绪初,大良北关建立的怡和昌缫丝厂,便有女工五六百人。吕学海:《顺德丝业调查报告》,1940年版,第61-63页。光绪十三年(1887)厘务总局候补知县字长龄前往各县确查机器缫丝情况,顺德就有42间。缫丝业成为国内最早向近代工业迈进的行业。

  机器缫丝业的兴起,带动了机器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继昌隆缫丝厂成立之后的二三十年间,佛山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使用机器的工业,这是佛山地区近代迅速兴起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其中既有洋务运动创办的,也有华侨商人创办的,更有一部分是官商合办的。兹列简表二:

                            表二: 近代佛山机器工业的创办

  时间

  厂名

  所在地

  性质

  创办人

  备注

  1879年

  佛山巧明火柴厂

  佛山文昌沙

  商办

  卫省轩

  日产火柴1000多盒。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底卖给旅日华侨黄寿铭,并吸收日资,成为中日合资企业。

  1882年

  宏远堂造纸厂

  南海县盐步村水滕乡

  商办

  钟星溪(又名钟锡良)

  集资十五万两白银,主要设备是英制90英寸长网造纸机一台。占地30亩,以每年向政府缴纳1000两白银为条件,取得10年的专利权。

  1893年

  义和火柴厂

  南海

  商办

  

  资本1万元

  1894年

  纺纱厂

  南海盐步村

  

  

  职工500人。

  1894年

  绵远纸厂

  佛山

  商办

  

  资本20万元

  1905年

  锦远制纸厂

  南海盐布村

  商办

  

  资本15万元

  1905年

  增源纸厂

  盐步村水籘乡

  官商合办

  两广总督周馥委派郑某与商人合办

  开办资金115000两

  1906年

  广东官纸印刷所

  盐布村

  官办

  岑春煊

  

  1910年

  巧明火柴厂

  佛山

  商办

  

  资本2万元

资料来源: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北京。第22-24页。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广州近代经济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机器在各行各业的使用,客观上降低了劳动强度,女工成为工厂普遍雇佣的主要劳动力。妇女由原来的家庭生产逐渐的进入工场做工,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工资,成为具有独立经济收入的女性人群。这种风气的形成,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映。  

  二、工厂女工的出现

  缫丝厂主要招收女工,以继昌隆缫丝厂为代表的机器工厂,为女工提供了工作的空间,“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贫家妇女均蒙其利云。”民国《顺德县志》卷24,《杂志》。陈蒲轩记载当时的情况:“(陈启沅)以同治癸酉(1873年)归家,仿效西法,创缫丝厂,教诸乡人,三年有成。继起者遍及数县,业此者获利亦厚,妇女借此觅食者以数万计。”陈蒲轩:《蚕业指南》,《自序》。临近地区机器缫丝业也发展起来,而这些缫丝厂也均用女工,“从前丝厂以顺德最多,南海次之,新会亦与,约近百家,近数年日更多,设其大厂有至八九百工人者,大率以四五百居多。……邑中丝厂均用女工。”宣统《南海县志》卷4,《舆地略》。顺德“光绪初,大良北关创建怡和昌汽机缫丝厂,又女工四五百人,由九江、大同招女工教习。”民国《顺德县续志》卷1,《舆地·风俗》。在三水“最近几年中,农民相当广泛地种植桑树,妇女也都学着如何养蚕。在西南开着大茧行三家,手工缫丝作坊五家,还有蒸气缫丝厂两家,使用外国机器,雇佣着工人三百人以上。”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页,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358“查(三水)西南有一缫丝局,闻已创设于十有四年(约一八八五年左右)矣。惟用机器者,不过五年(一八九四年左右)而已。局内可容缫丝女工二百八十人。”《光绪二十四年三水口华洋贸易情形略论》,《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73页。佛山的缫丝业以顺德最为繁盛,因而那里的女工也最多,“粤省丝业以顺德为尤盛,其厂内纺茧缫丝皆全用女工,其数常至数百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据统计,甲午战争前,仅顺德地区机器缫丝业女工即达17210人。郑永福《中国近代产业女工的历史考察》,《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宣统元年,仅顺德县机器缫丝厂就有142家,职工6.4万人,其中女工61480人。以下是对宣统元年部分缫丝厂的调查表:

  

                      表三:宣统年间顺德部分缫丝厂所用女工示意表

  厂名

  所在地

  女工(人)

  厂名

  所在地

  女工(人)

  厂名

  所在地

  女工(人)

  怡和昌丝厂

  大良

  800

  永安纶丝厂

  古楼

  400

  巧成纶丝厂

  

  300

  怡和栈丝厂

  

  300

  和记丝厂

  黄连

  400

  奥成兴丝厂

  龙山

  400

  显记丝厂

  

  400

  裕和安丝厂

  

  400

  慎如纶丝厂

  

  700

  万年丰丝厂

  

  300

  如意祥丝厂

  大晚

  700

  怡如亨丝厂

  岳步

  500

  广忠纶丝厂

  

  400

  巨纶亨丝厂

  

  400

  广纯贞丝厂

  西滘

  300

  福昌丝厂

  

  400

  怡纶昌丝厂

  

  300

  妙和昌丝厂

  小涌

  400

  建合丝厂

  鸡洲

  400

  致中国和丝厂

  

  300

  妙经盛丝厂

  

  400

  广恒昌丝厂

  桂洲

  300

  怡纶安丝厂

  

  400

  富记丝厂

  

  300

  联发祥丝厂

  

  400

  广同丰丝厂

  龙江

  300

  丝瑞谦和厂

  大熟

  400

  普天行丝厂

  大门

  500

  广和昌丝厂

  

  300

  均栈丝厂

  荷村

  300

  利昌丝厂

  

  300

  绎记丝厂

  

  300

  妙丝纶丝厂

  

  300

  广经元丝厂

  小湾

  400

  协成昌丝厂

  

  400

  昌利丝厂

  不详

  400

  敬生丝厂

  小布

  300

  大宝行丝厂

  新隆

  400

  经德安丝厂

  大洲

  400

  锦经昌栈丝厂

  大布

  300

  东盛源丝厂

  大罗村

  400

  和栈丝厂

  大都

  500

  锦经昌丝厂

  沙宁

  400

  永经纶丝厂

  

  400

  妙经纶栈丝厂

  陈村

  300

  妙经纶丝厂

  良滘

  500

  广义泰丝厂

  

  300

  兴和昌丝厂

  登洲

  400

  昌栈丝厂

  马摆

  300

  华盛纶丝厂

  

  300

  经纯泰丝厂

  道滘

  600

  广兴纶丝厂

  葛岸

  300

  祥记丝厂

  羊滘

  300

  联和昌丝厂

  小罗村

  400

  广和泰丝厂

  沙滘

  400

  中西和丝厂

  

  400

  合计

  56家

  21600

资料来源:东亚同文会:《支那的工业》,程耀明:《清末顺德机器缫丝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第248—24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表三为民国农商部对56家没有具体创办时间的缫丝厂的统计,从表中看出,规模最大的是大良的怡和昌有女工800,最小的也有300人,合计21600人。可见,缫丝女工的人数之多,机器工业的创设,改变着传统中国妇女的命运,使她们成为经济的独立者。表中展示了顺德县,由于机器缫丝厂的兴建改变整个县的经济面貌,顺德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演变为以手工业机器加工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这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上成为先行一步的典型范例。

  此后,织布工场的建立,更成为妇女谋生的主要地方。佛山的“染织毛巾工场……多用女工,每织巾一打,得工值三角,日可获四五角。”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6,《实业》。虽然得到的报酬不高,但可以看出,妇女已经将其作为补贴家用的一个重要来源。

  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妇女的职业不断多样化,如后来的火柴厂就多用女工,如佛山“巧明火柴厂,在缸瓦栏,多用机器制作,工人执业,如切纸、染药各有专职。制火柴盒多用女工,附近敦厚乡妇女多业此者,每成盒一千,工值一角,日可获一二角,亦女子家庭职业之一种也。”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6,《实业》。

  在70年代初期女工刚刚出现时,就受到了一些舆论的指责,往往视其为风俗之害。有富翁张某在广州附近设机器缫丝厂,“厂中用妇女为剥茧,用男子为供役”,但女工常受到家人等的阻拦,“夫家闻妇赴厂操此抽丝之业,弥觉怒发冲冠,或迁怒寻仇,移祸于厂,以其男女混杂,乱俗败常,泾渭不分,祸胎所有伏也”。香港《华字日报》1874年5月29日《机器近事》,转引自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618页。1881年(光绪七年)11月,继昌隆缫丝厂因被当地政府视为异端,决定迁澳门,“惟仍有女工一项,尚未解决。因乡村女工年少者多,突然去澳门,乡村风气未开,妇工本身家长亦不愿迁澳。启沅赴澳门前几经商谈,许女工们先借若干工资和备办寝具的费用,始有十五六个女工,愿意同去,其家长亦不反对。依照启沅计划,四要三十至四十个女工同起的,至此仍差十多人。不得已,乃转向顺德之勒流,香山之石岐两处物色。结果在勒流找得七八人,石岐找得约十人,也许以相当利益,才能解决。在石岐所请的女工,因近在澳门,在勒流所请的女工,则稍明缫丝工作,因此得在澳门复工。”陈天杰:《广东第一间蒸汽缫丝厂及其创办人陈启沅》,《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12卷,《经济工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790页。 

  妇女走进丝场,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同工有伤风化的陋习,有了较强的自主自立意识。“在这些女工的脸上,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要求独立的心理状态。在一个丝厂中,很难制约这些女工。罢工的意识,已经深入缫丝女工的心中,她们已经懂得用罢工来对付实际存在的或她们所设想的不公平”。汪敬虞:《关于继昌隆缫丝厂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62年第6期。这在1880年代的华南,已经相当超前了,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近代早期女权主义的萌芽。1906年的《赏奇画报》报道:“迩来女工忽停工,要挟加价,连日纠众滋扰,凡同类有照常工作者,即行截殴,廿三日之截永昌成,尤为汹涌,歹类因而丛集。……”《女工滋事》,《赏奇画报》,1906年第15期。其影响还波及其他行业的女工,一些布业的女工也纷纷维护自己的权利,举行罢工。广州西南布行因违例克扣女工工资,“娘子军大愤,月之初二日,纠集数百人,群起与布店为难,各皆手持扁担,身怀利剪,先向均泰店司事理,该司事出言稍亵,女工随剪其辫,并将各布店毁拆,人声汹涌,异常震动。巡警出而干涉,女工即当头棒喝。……”《女工又闹》,《赏奇画报》,1906年第19期。这种自发性的罢工,在当时的妇女界是较为少见的,为了谋求生存之利,女工表现出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这种自主意识难能可贵。

  女性走出家门,进入工厂做工,表明女性思想意识上的一种变化,改变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为家庭中两性关系的调整,创造了契机,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增。在男性养家糊口的同时,妻子或女儿的工资,也成为家庭必不可少的收入。这些家庭中的女性生活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丈夫或父亲,其收入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为她们改变传统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条件。但社会的反对同时也表明,观念的改变有待于工业化、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随着机器工场的增加,及对劳动力的需求,妇女进场已经成为当时的一股潮流。到1910年,“妇女之佣是营生者十数万人。”宣统《南海县志》卷21,《列传八·艺术》。女工的出现对传统的婚姻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三、女性观念的变化

  妇女进入丝厂、茶场、烟馆打工谋生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子的本分应是闭门在家,事夫奉姑,生养子女,操持家务,而到男人活动的场所去抛头露面,混杂其间,或参与传统上属男人领域的活动,则被认为是有悖妇道的越轨行为。新式机器工业的发展为女性职业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故初时鬼之招致及训练丝女,颇多困难,而乡人更以鬼内男女工人混集,认为有伤风化,诸多留难。惟当鬼发展到相当时期,乡人皆知鬼原为可以兴旺蚕桑繁荣农村及养人之所,而一般观念都认缫丝工作为一种正当的职业,丝女的地位由是得到社会的承认。且每当鬼开工,此等丝女工皆争先恐后到厂,务求占得一位置为荣幸矣。”吕学海:《顺德丝业调查报告》(原稿),第61-63页,1940年八月,转引自彭泽溢:《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53页。

  女性出洋谋生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在传统家庭手工业受到冲突的情况下,女性为了生存的需要,走出国门。1860年,广东地方政府首先承认了女性出洋的合法化,只要女性甘愿前往国外,并自备川资,就可以出洋。社会上对这一问题存在多种看法,不可否认的是女性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虽然人数有限,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增加。

  “自梳女”是佛山顺德地区一种特殊的群体,即女子长到一定年龄,将头发梳起,以示永远不婚嫁。晚清时期,随着新式机器工业的产生和不断扩大,原来就具有低程度雇佣经济地位的自梳女必然成为首先招揽的对象之一。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雇佣劳动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自梳女之风在晚清更加炽热。因而新式机器的使用是自梳女风俗在晚清兴盛不衰的重要因素。而以佛山顺德的均安和大良、南海的西樵和简村分布最为集中。在南海县,“当时官山有缫丝厂约七间,每厂约有女工五百人……光绪年间,丹灶塱心纱织造是鼎盛时期,村民约有七千人,从事此项生产的就有五六千人,以妇女为主负担此项工作”。1887年南海县机器缫丝厂有68家,丝车34600台,由于蚕丝业发达,就业机会多,几乎所有的女子都在丝厂做工,经济独立,又想摆脱家庭的束缚,直接导致“自梳”风气的产生。

  在丝厂做工的女工有很多自梳女和不落家妇女,缫丝业的发展使女性有了独立工作的机会与一份独立的收入,自主性增强,“其女子皆能采桑缫丝,一日所得,多者可得七八角,小者亦三四角。……以此自给绰然有余,彼辈既有所恃,又以嫁人为人间最羞辱之事,于是遂相约不嫁,即为父母所强嫁,亦不必落家。”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7页。她们可以不必像传统社会中的女性那样惟男性是从,生儿育女,遵从“妻以夫贵、母以子贵”的旧式伦理,对“女大当嫁”的习俗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机器缫丝业的高度发展为佛山地区的女性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生活道路。进人蚕丝厂做工,女性有了独立的谋生方式。生活能力的提高,独立经济地位的取得,使女性开始摆脱男性的束缚,自主意识开始觉醒,逐渐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托普莱在研究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以顺德为中心的抗婚时,曾提出一种解释,认为以“自梳女”形式出现的抗婚乃是与此期华南机器工业(尤其是丝织业)的兴起密切相关的,后者不仅使女工逐步取得经济独立,而且加强了缫丝女工内部的团结,从而导致抗婚的兴起。李宁利、周玉蓉:《珠江三角洲“自梳女”兴起背景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机器生产方式的引进,处于中国南大门的佛山地区,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迎接了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在这场变革中,女性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榜样。如今,佛山正处于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女性在各行各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新时期,我们应努力做好妇女工作,让她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