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珠江三角洲堤围水利与农业发展史》有感

  陈日强

     

  我的家乡位于西樵山脚,是桑园围内极为普通的村庄,是遍布河涌和鱼塘的岭南水乡。我关注本土农业发展的历史,但一直没有找到关于珠三角地区水利,尤其是桑园围发展历史的地方志书。多年前,我从书店中购买了"岭南文库"中几乎所有的相关著作,如《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等,还从旧书网站上淘来了南海县水电局在上世纪80年代编印的《南海县水利志》,虽然有所收获,但仍不解渴,这次从同事手中索赠这本《珠江三角洲堤围水利与农业发展史》,终于弥补了这个遗憾。这本书非当下人作品,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佛山地委组织编撰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的整理、修编、补充版。《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于19769月编成,一直没有正式出版,直到2010年365bet足球开户、佛山地方志办公室和佛山市农业局共同对原书稿进行研究,发现书稿的珍贵价值,于是组织熟悉农村工作的退休领导将《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重新整理,修编补充,改名为《珠江三角洲堤围水利与农业发展史》,于20114月正式出版发行,金子的光芒终穿透历史的浮云,于35年后闪亮登场。它主要记述了1949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全书共分七篇: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和开发、珠江三角洲堤围和围垦发展史、种植业、蚕桑业、渔业、畜禽业、果树林业。我迫不及待地读过序言、前言和后记,之后连续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细读了其中的三篇:堤围和围垦发展史、蚕桑业、渔业,这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这本书将成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发展历史,特别是水利、农业和经济史方面的经典著作,关心和研究珠江三角洲发展历史的人士,不可错过这部作品,从珠三角出发?——读懂中国!

  这本书作为一部史志书,收录归纳了不少可供后人参考的资料,真正实现了存史、资治、教化的编撰目的。宏观方面,关于防除水患的经验。该书在“珠江三角洲历代水患问题”一章中专门列出了前人防除水患的措施和建议,历代措施有修筑堤围、限制围垦和拆毁石坝,前人建议有治山造林、开辟新河和修蓄水池,甚至康有为在1908年提出过的仿照埃及治理尼罗河的办法治理水患的建议都有收录。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更有赖于历代珠江三角洲先民的智慧和勤劳,治理水患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中观方面,关于桑基鱼塘循环生产的经验。该书在“珠江三角洲鱼塘区的形成及基塘连环生产”一章中分析总结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的历史和经验,对桑基鱼塘——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紧密结合的循环生产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甚至连桑、蚕和鱼的数量均衡点都有详细的介绍,其中还提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蚕桑不断跌价,蚕丝业迅速转向衰落,导致“蔗基鱼塘”对“桑基鱼塘”的替代。这些记述所传承的经验关系当下,关系苍生。微观方面,关于发明足踏缴丝辜的故事。该书在“绿丝业和丝织业的兴起和发展”一章中记述了陈启沅发明足踏缫丝车的故事。1873年陈启沅在西樵简村创办中国第一家机器缘丝厂,改进了缫丝技术,提高了生丝的品质。珠三角各蚕丝产区纷纷仿效兴办机器缫丝厂,大量收购蚕茧缫成“洋装丝”出口,以致茧价攀升,蚕农乐于出售蚕茧而不自缫土丝,造成市场土丝供应紧缺,造成本地使用土丝织造纱绸的丝织厂陷入缺乏原料的困境,引起丝织业工人对机器缘丝厂不满,曾经发生了丝织工人闹事拆毁机器缫丝厂的事件。面对这样的状况,陈启沅着手对手车丝机械进行改良,并在1884年制成了单车缫丝车——足踏缫丝车。用足踏车缫丝,产量和丝质都优于手丝车,受到农民家庭手工业和中小手工业者的欢迎,特别是蚕农采用足踏缫丝车后,蚕茧和土丝可以自行处理,不再受到限制。这不但缓和了机器缫丝业和土丝织造业之间的矛盾,还推动了中小型足踏缫丝工场的发展,实现了多方共赢。由此可见,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合适的技术,只有与其他诸如劳动力、资本、原料和市场等资源要素组合状况相匹配的技术,才是合适的技术,好的技术。

  作为一名生在西樵山下、关心农村发展、任职农业部门的青年读者,读完此书百感交集,万千滋味在心头。崇敬和感谢。这本书的专业水准有目共睹,作者查找了大量史料,特别是引用了大量民国时期农村研究的数据资料,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书,引文注释规范,数据资料详实,主要参考文献多达404项。作者不是象牙塔里、学术圈内的专业学者,而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佛山地区的农业干部,学术水准已超越了专业学者,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感谢编篡组织者——中共佛山地委副书记杨德元的远见卓识,感谢作者们在上个世纪条件极为艰苦的岁月里所进行的认真、严谨和细致的写作。向慧眼识珠、决定整理出版此书的主事人,以及当下的修编整理者赵绍祺、杨智维表达深深的敬意。亲切和自豪。书中所写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我脚下的土地,虽是历史上的,但依然亲切。每每读到家乡的地名、村名,看到熟悉的照片,都倍感亲切。在我细读的三篇中,我家乡所在的桑园围区域都是书中重点描述的地区。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和最大的堤围之一,早在宋代珠江三角洲堤围开始兴起之时就已经开始修筑,而我的先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到西樵山脚下。桑园围内的九江、西樵和龙江等地也正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农业生产方式的发源地和兴盛地,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也在西樵山下,与蚕桑业发展密切相关。不但是蚕桑业,水产养殖业的兴盛发达也是在九江、西樵之间,直到今天,西樵山南的鱼塘里仍在续写古老而新奇的传说。桑园围内孕育出了康有为、陈启沅、戴鸿慈、梁士诒、陈邦彦、朱九江、温汝适等历史文化名人,南海区正在以西樵山为中心推进“文翰西樵”建设,历史基础极为优越。感叹和责任。看到珠江三角洲的先民在堤围水利建设方面的劳动和智慧,看到近代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间的竞争和融合,看到曾经兴盛辉煌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如此先进,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名牌农业、创汇农业,为之感叹!“桑基鱼塘”如今已无处可寻,作为桑园围的后人有责任将遗落京华的香云纱留住并发扬光大,为明天珠三角农业发展的辉煌做好我们当下该做的事。